军粮:粒粒浸丹心
作者:老兵车夫
运河畔,河北衡水景县宋道口村,那口古井不仅滋养了这方水土,更铸就宋道口人“宁折不弯”的脊梁。村长牛观旺,正是这脊梁主骨。他秉性刚直、处事公道,是村民倚重的主心骨。
抗战艰难时期,八路军军粮告急。牛观旺深知:“子弟兵守不住,何来安稳日子?”
为了给八路军筹粮,他面对乡亲“自家糊口都难”的嗫嚅,指向村北破庙的焦痕血印:“这债,谁来偿?我们的村庄,谁来守护?”声音不高,却字字砸心。于是,老太太捧出缸底藏粮,汉子省下口中窝头,孩童交出攒下的鸡蛋……
日寇为了截断八路军粮源,贴出“援八路者灭门”的告示。牛观旺与老王等人,只得将粮藏进废窖,严加守护。虫蛀突袭,乡亲们日夜翻晒筛检,用艾草等物驱虫,到底是保住了救命粮。
在暴雨如注的运粮路上,牛观旺、李文有、李文富三人深陷泥泞,奋力推拉千斤粮车,他们咬着牙:“宋道口的粮,不能脏,一定要送到八路军手中!”他仨用蓑衣紧裹粮袋,在黑夜里冒死前行。
谁曾想,本是传递情报的村南老槐,竟成了最凶险的陷阱。因叛徒告密,牛观旺与老王被捕,押往平原县日伪监狱,连遭酷刑:鞭打、烙铁烫……两人血肉模糊,十指见骨,却依旧紧握彼此残破的手,嘶哑着说:“不能……丢宋道口人的脸!”
两人危在旦夕,营救刻不容缓。八路军地下组织联络豪绅于见龙,借人脉宴请典狱长,巧送银元,席间说书人以《窦娥冤》暗喻,终于说动典狱长,牛、王二人得以保释。
李文富、李宝田父子奉命接应。
众人归途至德州,狱中饱受饥饿的老王,肠胃脆弱,连食三碗手擀面后,双眼圆睁,额角青筋暴起,面碗“啪嗒”摔落地上,他竟被活活撑死!噩耗传回村,宋道口哭声动地,一碗面条,刻成村庄永久的痛与警醒。
牛观旺虽然被救,但伤病缠身,每逢阴雨天便腹痛如绞。他不再推车运粮,而是为村校孩子讲抗战故事,每每讲到动情处,总会袒露肘弯狰狞疤痕:“这,是日本鬼子的罪证!但打不垮我们中国人的骨气!”
岁月更迭,牛观旺坐在古井口上,看着土房盖上新瓦,田间换了新农具,喃喃道:“好日子,来了啊……”
不久后,老人含笑离世。整个宋道口悲声震天。
如今,运河静静流淌,古井老槐渐隐。宋道口已蜕变为交通要路,智能农机穿梭沃野,现代厂房拔地而起,餐桌丰盛,人人吃得饱,穿得暖……
牛观旺第四代孙牛世锋投身国防,继承其志。昔日泥泞路上的护粮身影,已融作血脉中奔流不息的薪火。
那比运河更绵长的精神丰碑,比砖石更坚韧的“宁折不弯”之风骨,如星辰恒在,永远照亮着这片土地。
作者:李明,笔名老兵车夫,河北景县宋道口村人,中共党员,火箭军退役军人,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2022年德城最美退役军人。
作品散见《大众日报》《山东青年》《中国诗歌网》等报刊、网络平台。著有《槐花簇拥德州城》《不屈的一丈红》《苏禄王墓》等。
现居山东省德州市。